白蚁及其防制
白蚁及其防制
1 一、白蚁的特征
白蚁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也是一种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危害性非常严重的害
虫。
白蚁出现在中生代后期,距今已有二亿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具有奇妙而独特的生物学特
性和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和兴趣。白蚁被称为“当代生物学的七大奇迹”之一。从60年代开始,世界上已使用白蚁学(termitology)的名称,过去,只有昆虫学(entomology)的名称,现在,把白蚁研究也提到“学”的高度,由此可见它在昆虫中的重要性。
白蚁在形态上与常见的蚂蚁相似,但在进化道路上却与蜚蠊近缘,均属于较原始的动物,它们的区别见表1—1。白蚁虽然形态原始、简单,但却有着极其独特的习性,它不仅营巢居的群体生活,而且群体内有不同的品级分化,各品级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得这一古老的类群得以生存、繁衍。白蚁的群体中有繁殖型个体和非繁殖型个体。繁殖型包括原始型蚁王、蚁后和补充型蚁王、蚁后,专事繁殖。非繁殖型包括工蚁和兵蚁,工蚁数量占群体数量的绝大比例,约为80%—90%,担负筑巢、修路、清洁、取食、照料幼蚁的任务。兵蚁上鄂特别发达,是群体的防卫者。
表1—1、白蚁与蚂蚁的比较
|
白蚁 |
蚂蚁 |
分类地位不同 |
等翅目,进化系统上较原始,与蜚蠊近缘 |
膜翅目,进化系统上较先进,与蜜蜂近缘 |
有翅成虫形态、生活习性不同 |
在翅成虫的前后翅几乎等长,触角为直的须状或念珠状。有翅成虫分飞后回到地面,胶落翅膀后雌雄配对繁殖,长期居住一起,经常进行交配。 |
有翅成虫的前翅大于后翅,触角有膝状弯曲。有翅成虫分飞,在飞行中交配,交配后雄虫不再起作用。 |
工蚁和兵蚁颜色、形态、生活习性不同 |
颜色大多为淡白色或灰白色,胸腹连接部分宽度变化不大,触角为直的须状或念珠状。畏光,大多数种类眼退化,活动和取食时有蚁路或泥被掩护。 |
多数为黄色、褐色、黑色或桔红色,胸腹间有明显的细的腹柄节,触角有膝状弯曲。不畏光,除少数种类外,活动时一般不筑路。 |
生活史不同 |
变态属于不完全变态,由卵到成虫经过幼蚁或若蚁期,无蛹期。 |
变态属于完全变态,由卵到成虫经过幼虫期和蛹期。 |
食物不同 |
主要取食木材和含纤维素的物质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不贮粮。 |
食性很广,有肉食性和杂食性之分,有贮粮习性。 |
我国的白蚁约占全世界白蚁的1/10强,是当今世界上白蚁种类最多的一个国家。目前,我国除新疆、青海、宁夏、内蒙、黑龙江、吉林等省外,24个省市都有期分布记录。
1—2、中国具代表性的主要危害种的识别
特征种类 |
兵蚁头形 |
前胸背板 |
筑巢 |
栖性 |
危害 |
截头堆沙白蚁 |
头部近方形,黑色,额部垂直,与上颚几呈90度的交角,似截形 |
扁平与头部等宽或宽于头部 |
蛀食木材,蛀食通道即为巢,粪便似小砂粒,跌落地面似堆砂 |
木栖 |
危害坚硬家具、门窗、蹋脚板、荔枝、龙眼等 |
铲头堆沙白蚁 |
头部近矩形,赤褐色;额部呈坡面,与上颚大于90度交角,似铲形 |
扁头与头部等宽或宽于头部 |
同上 |
木栖 |
同上 |
台湾乳白蚁(家白蚁) |
卵形、淡黄色上颚镰刀状,前额中央有泌乳孔,可喷出乳白蚁浆液 |
扁平,比头部狭窄 |
筑大型蚁巢,可地上、地下及树中筑巢,巢外物征:排积物、分飞孔明显 |
土木栖 |
建筑木材埋地电缆储藏物品及野外树木等 |
栖南散白蚁(黄胸散白蚁) |
头部长方形、两侧平行、毛序较多,上唇有侧端毛,额部隆起明显 |
扁平,比头部狭,前胸背板毛多 |
蚁体较小群体数量较少,巢筑在木中或近地表面 |
土木栖(南方种) |
门、窗、地板车护墙板、蹋脚板、树木 |
广州散白蚁 |
头部长形、两侧平行,额峰隆起,上颚颇弯 |
中区毛约30根 |
同上 |
土木栖 |
同上 |
花胸散白蚁 |
头部长方形,两侧平行,触角窝后方稍狭,上端颚稍直 |
中区毛约40根 |
同上 |
土木栖 |
同上 |
肖若散白蚁 |
头部长方形,较长,两侧平行,额峰明显隆起,上颚端颇弯,头部深黄褐色 |
中区毛约10根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黑翅土白蚁 |
头部卵园形、左目颚前方有一小齿,工蚁单型 |
前缘翘起,似马鞍状比头部狭 |
在地下筑巢、深可达2—3M,由诸多菌圃组成巢群,分飞孔呈小土堆凸起 |
土栖 |
主要危害堤坝及农林、作物、房屋地面木结构 |
黄翅大白蚁 |
宽卵形、前后缘聚合、中间两侧平行,上唇有三角形透明尖端,工兵蚁有大小两型 |
前缘翘起呈马鞍状,比头部狭 |
巢筑在地下深1M左右,分飞孔呈半月形,凹下 |
土栖 |
堤坝及农林作物 |
土垅大白蚁 |
同上,体型较大 |
同上 |
筑土垅突出地面高1—2M |
土栖 |
农林作物 |
在我省对建筑物危害比较严重的是台湾乳白蚁和散白蚁,下面就乳白蚁及散白蚁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方面作分析:
1 分飞
台湾乳白蚁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翅蚁。巢中的翅蚁基本上是当年羽化当年
分飞,而且纬度低分飞俞早。据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地有关观察记载,分飞一般在每年春夏之间,天气闷热、气压低的4月20日至6月底,飞翔时间多在傍晚19时以后不久,分飞时的气温为21.7—30℃。气压为100.2—100.37千帕,湿度为71—96%。由于各地的气象要素有所不同,因此台湾家白蚁分飞时对气压、湿度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的要求是很明显的。气候适宜时翅蚁成群出飞,一般是数千至数十万只。如遇气候突变分飞即中止,等第二次再飞,一般可分飞三次,其出飞的部位往往是在白蚁巢的附近 。长翅成虫依赖于当时风力强弱、气流,可高达几十米,甚至高达到32层楼,远至100—500米,经分飞落地后约经5—10分钟脱翅建立新巢。观察研究台湾家白蚁的分飞规律,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台湾乳白蚁筑巢部位的不同,其分飞孔的泥质颜色也往往略有差异。一般在土、木接合部位所筑的巢,如柱脚巢、灶巢、墙巢以及树巢等位置,其分飞孔泥质多为褐色,而建于木材内的巢,如在梁、木柱、托木内筑的巢,其分飞孔泥质颜色多为深褐色或红褐色;在泥土中所筑的地下巢,其色较浅,与周围土色相似。
台湾乳白蚁分飞孔,一般是成片出现,孔数多少不一,多数达20—30个,少数10个左右,一般是一巢一片。但地下巢往往片多孔少。一般的规律是:片大孔多者,巢群较大,反之则较小。
分飞孔封口泥质,是群体盛衰及死活的反映。群体兴旺时期的封口泥皮色鲜,皮厚实,湿润,这种现象在分飞时尤为明显。衰败时期则是色陈,皮单薄,干燥;如果分飞孔封口破裂,泥质干硬,颜色陈旧,即表明不是群体已死亡便是巢已废弃。
分飞孔的部位,一般都出现在巢的上方或两侧,向阳、干燥、通气的木材与灰板条等较高部位,也有出现在地隔栅、踢脚板等地处的。其与巢远近不一,有的是直接从巢就地出飞,有的是近距离,有的是远距离。所以如此,据观察,原因很多,往往是老巢分飞远,新巢分飞近。如果有副巢,则其延伸路线更长,距离更大。同时还因食性不同和建筑物结构不同而有差别。
据分析,形成上述不同形状的原因,主要与木材素质及其它物质有关,与巢的距离和群体的强弱等方面也有一定关系。据观察,在同一片分飞孔当中,往往是混合着多种形状而不是单一式。在混合片中,往往是腰子状最近巢位。长条形和蚕形的分飞孔大部出现在群体较大,但其距巢相对来说比较远的白蚁群中。梅花状分飞孔,大部出现在巢的外壁,如出现在灰板条、灰壁、泥壁等部位,则离巢更近。
1 白蚁巢
白蚁巢是整个白蚁群体活动的中心。它的群体庞大,有近百多万头的白蚁个体。据美
国的一些研究者估算,台湾乳白蚁的群体可达2—3百万或1—4百万个体(Tamashiro等,1980和SU等1984)。白蚁巢由土质、白蚁粪便和分泌的唾液粘合而成,巢的结构严密,每一主巢分内、中、外三层,正中是王室,其结构紧密坚固,中层巢片较厚实,外层巢片较单薄,再外层就是保护层,厚而坚实,台湾家白蚁巢有主、副巢之分。主巢内由于群体不断扩大,需要的食料越来越多,这时候白蚁就要在外面另外寻找适宜的环境,修建新巢,这个新巢就称为副巢。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新建的巢原来蚁王、蚁后居住一环境条件好,蚁王、蚁后即迁居副巢、副巢便转化为主巢,而原来的主巢则转化为副巢。在主副巢之间有许多蚁道通连,群体间经常发生联系。副巢内没有蚁王和蚁后居住的环境条件好,蚁王、蚁后即迁居副巢、副巢便转化为主巢,而原来的主巢则转化为副巢。在主副巢之间有许多蚁道貌岸然通连,群体间经常发生联系。副巢内没有蚁王和蚁后,但外形上与主巢大同小异。由于营巢的环境不同,巢的形状亦不一致,有椭圆形、长方形、宝塔形、片块状、圆柱状等。根据我国杭州市面上1959年统计破获的2614个家白蚁巢,可将其划分为地上巢、地下巢和两栖巢。其中地上巢2049个占78.38%,地下巢56个占2. 15%,两栖巢509个占19.47%。
家白蚁对巢位的选择甚严,选择巢位于何处,主要决定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其生活习性的要求。
环境因素影响,主要是指地区的气温、湿度、水位、土壤等自然因素和绿化、建筑物使用状况等。如气温方面,常年温度高的地区,地上巢多,地下巢少,反之,地上巢少,地下巢。土壤方面,纯沙地、坚结土,岩石、砾石多的地区,地下巢少,其它土壤则地下巢多。绿化方面,室外树木多的地方,室外巢多,室内巢少。房屋结构设备方面,避风聚热和装有暖气设备大房屋,室内巢多,室外巢少。住户卫生习惯,对白蚁构巢也有一定影响。
家白蚁生活习性对巢位的要求是:巢位要经常保持较大的湿度,巢页含水量应达30%左右,所以巢位常在接近水域地方,如接近厕所、浴室、水池等处,但却不是潮湿,低洼易受浸渍处,而是选择较干燥的地方。防治白蚁实际工作中,常发现相邻两缝房屋遭白蚁危害,白蚁巢总是在地坪高大一缝;内地坪高于外地坪的,巢常在内地坪;同一地坪,巢则在较干燥的泥土中。由于环境变化或其它原因使巢位受到浸渍时,巢群就会迁走,放弃原巢。家白蚁喜温怕冷,耐寒性比散白蚁差,一年中蛀蚀活动期在湖南地区约8个月(4—11月)。为使巢温经常保持25—35℃,地上巢巢位总是选在避风聚热处,如屋顶层檐露风,屋架上无巢。檐口钉条粉灰的,屋架往往有巢。炉灶、烘房、夹墙层、暧气管下也常有巢。家白蚁喜暗怕光,为了保持巢体温湿度正常和防御天敌。巢位多在阴暗隐蔽处,如人为地将巢体环境改变,使之当阳露风,蚁群一定会迁移。但羽化成熟的长翅繁殖蚁。有强烈的趋光性。
家白蚁的巢位选择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同的建筑物,巢位固然不同,相同的建筑物,巢位也不一样。由于巢位不同,外露迹象也会有差异。
1 群体的建立与发展
脱翅以后的家白蚁(coptotermes)成虫在地面爬行觅偶,雄虫在雌性激素诱引下追逐雌
虫,用口器紧触雌虫的腹部末端,紧密相接向前爬行,一旦脱离接触,雄虫迷失方向,雌虫即会翘起并振动腹部,以招引雄虫。配对后的亲蚁,即进行巢居的选择,由于长翅成虫不需要产卵前的充分营养,初期巢居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此条件适合时,就紧张挖掘,营造雏形新巢。这时的巢,没有巢页,仅是能容纳该对亲蚁的小空腔。正式巢体是群体发展后,由工蚁选择修建筑成的。巢腔筑好后,亲蚁由交配时算起,经约5—13天开始产卵,每天产卵1—4粒,第一批约产卵25粒,孵化期为24—32天。产卵行为受季节影响不大。兵蚁在初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第1—3年约占10%—15%,随着群体的发展,兵蚁的比例逐渐下降,在成年群体中,兵蚁约占群体总数的2—3%。
家白蚁(coptotermes)的初期群体,发展非常缓慢,从分飞到当年底,群体中约有33—73头白蚁。二年龄群体发展到183—626头,三年龄群体1000—2000头以上,四年龄群体约接近5000头个体。个别培养比较好的只一年零三个月(1973、4、27—1974、7、24)不计蚁卵有1039头。初期群体四年后,蚁后的腹部明显膨胀,产卵量便急剧增加。蚁后产卵似有一个从一个一个产卵到成堆产卵的变化过程。家白蚁(coptotermes)旺盛群体虫口数十分庞大,个体数可达100万以上。据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黄亮文(1983)报导,在实验室内培养的家白蚁初建群体至第八年才出现长翅成虫,也就是说家白蚁群体的生活周期需要八年时间,当原始蚁王(蚁后)存在时,巢内不会产生补充型(短翅或无翅)蚁王、蚁后。但一旦原始型缺少时,补充型会出现。唐觉、李参(1960)曾报导:1958—1959年在杭州市灭蚁运动中发出家白蚁短翅补充型“蚁王”和“蚁后”。赵元于1974年9月14日在广东省搏罗县公庄公社南溪大队新庄生产队蒋九娣家解剖一家白蚁巢,发现了原始型蚁后,短翅型蚁王。黄亮文1979年8月23日解剖白蚁巢观察白蚁时,特意将蚁王和蚁后取出,让群体仅保留工、兵蚁继续饲养,结果于1981年9月21日发出一头补充型蚁王,证实在一定的条件下,幼工蚁可以转化为短翅型蚁王或蚁后,以维持群体的生存。
1 生活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①温度:
据实验,家白蚁生活的最适气温为25—30℃,所以巢位选择一般都是避风聚热之处。
当气温达到17℃时,白蚁便开始活动觅食,而且随着温度增加取食也急剧增加,但气温超过30℃时,白蚁活动,取食又缓慢下来。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家白蚁一昼夜的取食盛期在凌晨1—3时。
巢居内温度因季节、环境而异,但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炎热的夏季,巢内温度大多保持32℃左右;在低温季节,巢内温度较低,但仍高于室温约4℃,这于大量白蚁集中在巢中心,机体释放代谢热有关。
家白蚁最低致死温度为—3℃,在此温度下,7天后会全部死亡;最高致死温度为39℃,在此温度下,2天后95%死亡。
②水分:
白蚁和其他生物一样离不开水。水是白蚁赖以自下而上的基质,白蚁本身含水份79%,
家白蚁巢巢片含水量一般在30%—37%之间,平均含水量为33.3%。家白蚁巢内湿度常达90%,甚至饱和。所以,家白蚁巢位常在接近水源之处,但其巢体决不会筑于水位较高经常浸水之处。
③气体成份:
经测定,家白蚁巢内气体成份与大气相比,二氧化碳的比例较高,一般为0.5—6.5%;
氧气的比例则相对减少。在这种环境里许多生物都不能生存,说明白蚁对高浓度二氧化碳是有适应能力的。
④光
由于白蚁长期隐蔽生活,因此有畏光习性,但长翅成虫在分飞时却有强烈趋光性。利用这一特性,可采用灯光引诱,此法能消灭大量家白蚁的长翅成虫。
(四)散白蚁
2 分飞及初建群体的建立。黄胸散白蚁的长翅成虫,一般在头年9—10月即羽化成熟,
成熟前双翅由灰白色变为黑裼色,成熟后集于群体集中的被蛀木材中,一般并不外出活动,待至次年2月第一次升温时,温度达17—20℃时的晴天即开始分飞,分飞时间是在中午12时以后。由于每一群体巢居环境温度有差异,各群体分飞期并不一致,一般在4月中旬分飞结束。也有未经分飞,在被蛀物内部脱翅的现象。
黑胸散白蚁的长翅繁殖蚁是在当年3—4月羽化成熟,4—6月开始分飞,6月结束,分飞在午后3—5时进行,气温多在20℃以上。
黄胸散白蚁的分飞孔,一般是在地板缝隙,踏脚板、门框、木柱、楼梯脚等处,沿蛀空的一线或数线孔道向外开圆点或条状构成的虚线,用细小泥粒封闭。黑胸散白蚁的分飞孔有的密集芝麻点或圆形小孔,也有线条状的,孔道内部即难发现活动,但次年分飞时,有的仍利用原孔。分飞出的成虫、脱翅、求偶、交配的行为与家白蚁大体相似,但定居的条件比家白蚁简单,多是在门脚、梯脚、地枕等接近地面处的木材缝隙中,即无腔室,又无巢页,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室内用多种方法配对饲养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结果表明,群体新建时发展十分缓慢,当年白蚁总头数为13—15头,第二年底才有21—33头。饲养到第四年底都无若蚁产生,估计新群体分飞的年龄至少在五年以后。陈宁生(1959)报导在北京夏季室内饲养情况下,黑胸散白蚁的卵期大约为32—36天,第一龄期为12—14天,第二龄期12天,第三龄期也为12天,3龄幼蚁已会衔卵放于适当地点,4龄白蚁能担负巢内各项工作,体形比工蚁略小,在没有工、兵蚁的情况下,单纯由短翅若蚁组成的群体也会在几天内产生很多补充繁殖蚁,在没有补充蚁王的情况下,单独的补充蚁后也能产卵,所产的卵也能卵化出幼蚁。
2 筑巢。散白蚁属可归于土木两栖性白蚁,不建大型巢,而且巢居不规则,也无主、
副巢之分,蚁王、蚁后没有定型“王室”。常在被蛀木材的近心材部位发现。白蚁巢多数筑在木柱下部、门框脚、梯脚或树蔸内,也有筑在泥土中的。有北方,如是用竹竿、泥土筑成的屋顶,散白蚁也有在屋顶屋筑巢的。曾发现过黑胸散白蚁在2米以上的木梁中筑的巢,巢居外面有黑褐色或深褐色排泄物。
2 蚁路。散白蚁的蚁路也分地下蚁路、地表蚁路两种。地下蚁路极为细小,扁平、光
滑,无明显分泌层。只能容一、两个白蚁同时通过。地表上蚁路为圆形小泥管,直径约4—5毫米。一般是依墙筑路。有时能将泥管平地竖立,或由地枕倒悬接地,或由墙面横向悬伸,或将泥管盘曲叠高,地上里层路小而曲折。其中常有泥土、排泄物堵塞。蚁路遭到破坏后,白蚁立即惊逃,通常无修补现象。
4、取食。散白蚁取食,一般是由低到高,往往是先从地枕、地角板、踢脚、门框脚蛀蚀起,逐步向上发展,活树和树蔸则多是从根部皮层向内蛀入,再往上部蔓延,黄胸散白蚁危害楼层的现象比较少见,间或有,是因楼层经常潮湿,水分下渍,白蚁沿潮湿处上爬而发生的。散白蚁蛀蚀活动亦有季节差异,蛀食活动期也特别长。气温在10℃以上时,活动并无减弱,雨量多,空气湿度大的季节,取食活动最频繁。3—4月为活动高峰期。我们实测散白蚁的爬行速度每小时达12—14米。上海白蚁防治所应用放射性同位素I131示踪,测知黑胸散白蚁的活动最大半径为12米,危害范围达452.16平方米。说明散白蚁群体并非很小。只是分散取食,期蛀蚀活动是逐段推移,取食过后的通道用排泄物堵塞。所以常常发出很长的一根木头,全是干燥的排泄物,并非白蚁巢,亦小白蚁。由于散白蚁具有惊逃习性,是否有拒食行为,难于推断,亦未见有资料记述。南京长江白蚁防治中心 www.njbyf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