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白蚁研究
我国古代的白蚁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白蚁研究的国家之一。有关白蚁的名称、生活习性、为害状况、防治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古代记载很多,远在公元前几百年就已经有有关白蚁的历史记录,随后各个时期对于白蚁的记载就更加详细。
(一)名称
我国古代把蚁和(螘)用作同义异体字,据2000~3000
年以前的古书《尔雅》(大约是西周至汉代间的著作,以后有补充和修订)所载:“蚍蜉大螘(俗称为马蚍蜉)小者(齐人呼蚁为蛘)蠪朾螘(赤駮蚍蜉)螱飞螘(有翅)其子蚔蚁卵,【周礼】曰蜃蚔酱”。
白蚁与蚁的分别从《尔雅》上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至于认螱作白蚁,是后人的解释。据邹树文先生记载。《礼记乐记》:“蛾子时术之。”郑玄《注》:“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中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成大蛭。”成大蛭亦当是白蚁。
约2000年即汉宣帝时代,刘向《说苑·谈从》:“蠡仆柱梁”,按邹树文先生认为:蠡字在此亦是白蚁。蠡是蝗虫的若虫,今名为蝻,但刘歆以为蠡,“蠹之有翼者”(《汉书·五行志》)。所以,不但蚂蚁与白蚁分不清,螘蚍蜉、蛾蠹都可能是白蚁。
约1700年前晋代郭义恭《广志》:“有飞蚁,有木蚁,故曰玄驹是也,又有黑黄大小数种之蚁(《文类聚》卷九十七及《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七引)”,上文称木蚁大概是指白蚁而言。
苏轼:《物类相感志》(公元1101年)曾提及“白蚁”二字,可知宋代起文献上已正式使用白蚁名称。
南宋罗愿《尔雅翼》(公元1174年):“螱飞螘,螘之有翅者,盖柱中白螘之所化也,白螘状如螘卵,凡斩木不以时,木未及燥而作室,或柱基去地不高,则是物生其中,以泥为房,诘曲而上,往往变化生羽,遇天晏温,群对而出,飞亦不能高寻,则脱翼籍籍在地而死矣。”(亦见于郝著1870年《尔雅义疏》)这段文字明显表明:螱即白蚁。柱基是我国建筑上防白蚁危害的重要结构。如诘曲而上的蚁路,在傍晚温暖时刻,成群而出的羽化习性,都有确切的描述,这可以称为研究白蚁史上的重要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