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2052831 15365124771

  • 1
  • 2
  • 3

新闻栏目

业务范围

(四)资源利用

(四)资源利用

 过去我国白蚁多作为害虫或以其有趣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最近一个时期,白蚁产品有益人类健康则引起国人的重视。首先把白蚁作为食用或保健品,如“螱酒”、“白蚁酒”等,即用白蚁浸泡在白酒内,供人饮用,借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最近不少人从事白蚁治病的研究,对于肿瘤病人进行了实验性治疗,结果证明白蚁提取物对于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疗效,能镇痛,增进食欲,缓解病情是恶化。湖南省林科所彭建文研究利用白蚁蛀食伐根,清理采伐基地,取得成效。关于利用白蚁造福人类的研究,目前正蓬勃开展,不久的将来定会有突破性进展。

(五)  形态分类学研究

结合白蚁分类学的研究,白蚁外部形态学在我国近一二十年有

很大发展。李参、平正明(1985)首先利用扫描电镜对于山林原白蚁外部形态开展研究。卢宝廉等(1992)对于干木白蚁第三触角节的形态结构及其感觉器的细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很好结果。关于白蚁内部形态的研究,卢宝廉(1991)对于胡氏边白蚁的消化系统进行研究,并且通过扫描电镜,揭示该种白蚁消化系统整个的细微构造,为我国白蚁内部形态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我国白蚁学研究的近代历史,最为活跃的一个学科是白蚁分类学的研究。20世纪前50年主要由外国昆虫分类学家鉴定一些我国白蚁种类。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台湾省以后,最早由松村松木(1904)报道了台湾产一种白蚁1907年后定为赤树白蚁,大岛正满(19091914)写有《台湾白蚁调查报告》(第一至第四回),并且命名了台湾木白蚁、黑树白蚁、黄胸散白蚁和台华歪白蚁等,素木得一(1909)鉴定了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朴泽二三(1915)在《日本白蚁的修订》一书中,竟把我国台湾产的白蚁种类列为日本白蚁修订之列,当时统计有15种。随后施耐帝(1923)鉴定了四川的黑胸散白蚁,奈提(1924)发表了中国产6个新种,候格林(1912)鉴定了台湾原鼻白蚁,科姆尼(1925)鉴定了江苏的囟土白蚁和扬子江近歪白蚁,斯维斯尼(1948)鉴定了云南的土垄大白蚁。以上就是施耐帝在《世界白蚁目录》中所记载的中国白蚁有41326种。这些种类全是外国人鉴定的。这就是20世纪前50年我国白蚁分类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结合白蚁防治工作,开展了大量的考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白蚁标本。蔡邦华(1952)开始整理白蚁有关资料,编写《昆虫分类学》上册的等翅目昆虫,,尤其伟(1953)开始对两广垦区进行白蚁调查。随后陈世骧、蔡邦华、夏凯龄在海南、广西进行白蚁考察。陈宁生、宋世美多次深入我国南方进行白蚁的调查和采集。尤其伟、平正明(19561957)写出“白蚁调查研究报告”和“中国南部(两广、云南)白蚁区系划分的初步意见”。 蔡邦华、陈宁生(1963)发表了中国南部白蚁的21个新种,并于1964年又出版了《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八册等翅目专论,为我国白蚁研究奠定了基础。1965年夏凯龄、范树德发表了“中国网属记述”,系统地阐明了散白蚁属的形态构造和我国产的种类及分布,为我国白蚁分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随后,韩美贞、贺锦川、何秀松、李桂祥、平正明、徐月莉、高道蓉、朱世模、李参、黄复生等分别在不同类群中开展形态的白蚁分类学研究,鉴定了不少新属和新种。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拥有等翅目昆虫4个科、41属和470余种,比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多了4倍。这是我国白蚁分类学研究的巨大成就。

随着我国白蚁分类学的深入研究,在分类方法上也有了很大提高。张贞华等(1985)对于浙江产5种白蚁进行聚丙烯酰胶凝胶电泳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彭统序(1986)介绍了白蚁分类中采用的新方法。许跃等(1986)对于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酯酶同工酶做了比较研究。张方耀、李参、唐觉(1992)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于浙江产9种白蚁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阐明不同种类之间在酶带数目及迁移率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同一种的工蚁和兵蚁之间酶带数目一致或略有差异,而工蚁和兵蚁的酶带活性强弱有差异,指出属于同一科种类的酶带分布区较接近。这些成果为我国白蚁分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