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翅
3.翅
为薄膜质,形状狭长,静止时,四翅平贴于背部,向后延伸,越出腹部末端。翅面平坦并密布刻点。一般前翅略长于后翅。澳白蚁科、木白蚁科和原白蚁科的膜翅没有毛,但某些种类的主要翅脉和翅鳞上有毛。鼻白蚁科中乳白蚁属Coptotermes翅面多毛,白蚁科中许多种类的翅面稀布小毛。木白蚁科一些种类的翅有小结节。澳白蚁科和原白蚁科的翅具网纹,有许多细小横脉,组成网状脉。澳白蚁科后翅有大的臀域,其余各科缺少臀域。翅经分飞后即由肩缝处脱落,残留的翅基部分,近于三角形,称为翅鳞。木白蚁科和鼻白蚁科的前翅鳞显著大于后翅鳞,而白蚁科的前、后翅鳞约为同等大小。翅鳞为原始蚁王、蚁后终身保留。前翅和后翅的翅脉不完全一样,低等白蚁的前翅和后翅的翅脉差别较大,高等白蚁的前、后翅的翅脉趋于一致。翅脉一般变化很大。低等白蚁的翅脉较为复杂。高等白蚁的翅脉比较简单。木白蚁科的翅可见到前缘脉,亚前缘脉、径脉、径分脉、中脉和肘脉,径分脉有许多分支。鼻白蚁科和白蚁科的径脉与径分脉合一,可简称为径分脉,而臀脉消失。中脉的起源很有意趣,有些白蚁的中脉在肩缝后由径脉分出,有些则由肘脉分出。另外,也有的白蚁,其中脉独立伸出。中脉的位置也有变化,有的种类近径分脉,有的近肘脉。中脉往往在翅中点以后开始分出数条支脉。肘脉有较多支脉,近翅基的支脉比较粗壮,远离翅基的支脉比较细弱。
4.足 一般较短,但少数种类的足相当长。足可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和跗节。基节和转节短小,腿节和胫节较长,胫节侧缘常生一列硬刺,末端有2~3枚端距,不同胫节端距的公式可写成3:3:3(表示前、中、后足的胫节端距均有3枚),或3:2:2,
2:2:2等。跗节又分为几个小节,不同类群分节不同,大部分白蚁的跗节为4节,澳白蚁科跗节为5节,原白蚁科的跗节分离不完整,由腹面看为5节,有背面为仅4节。杆白蚁属Stylotermes、印白蚁属Indotermes跗节为3节。跗节末端生有1对弯曲的爪。木白蚁科有些种类有爪间突。
5.腹部 白蚁的腹部为椭圆形或橄榄形,包括10个腹节,每个腹节有背板和腹板,并以膜相连接。膜的伸缩性很大,其扩展程度取决于腹腔内含物的多少和器官发育的状况。有时膜不显,各腹节的骨片相互覆叠,有时膜高度扩张,骨片互相分离。腹部前8节一般各有1对气门。第一至第九腹节背板的形态相似,均属横向长方形。第十腹节背板后缘向尾部变尖,并盖于肛门上,所以称为肛上板。第一腹节腹板退化或消失。雄蚁第二至第九腹板形态相似,生殖孔开口于第九至第十腹板间,在一些原始的白蚁雄虫中,其第九腹板后缘中部常有1对不分节的刺突。雌蚁第二至第六腹节的腹板相似,宽大于长,第七腹板(或称下阴片、生殖板或亚生殖板等)延长,其后缘为圆形,且覆盖于第八、第九腹板。第八、第九腹板退化,一般中部间断。雄雌成虫第十腹板,或称肛侧板,中间断开。尾须1对,分别位于第十腹板侧缘。尾须一般为2节,但澳白蚁和某些原始白蚁的种类,其尾须可达5~8节。澳白蚁的雌蚁与蜚蠊很相似,具产卵器,由腹瓣、内瓣和背瓣所组成,这些形态结构在其他各科白蚁的雌蚁均已退化消失。此外,在生殖类型的腹部有褐色斑点,并且由此生出短而直立的黄毛,能分泌某种激素,因此称为分泌毛,所分泌的激素可引诱工蚁舔吮。这种生理行为可能在控制品级的形成上有重要意义。一般白蚁(包括木白蚁科、鼻白蚁科、白蚁科及原白蚁科)的工蚁的第五腹节腹板基部有腹板腺,而澳白蚁科的腹板腺分别位于第三、第四、第五各腹节腹板,非洲草白蚁科的腹板腺仅存于第四腹节的腹板基部。
原始型所包括的的品级除有翅成虫外,还有工蚁和幼蚁等。它们的一般形态结构与有翅成虫相似,但缺少两对翅膀和复眼,短翅型补充蚁王、蚁后只有两对发育不全的翅芽。所以除去翅鳞的有无外,根据身体硬化的程度、颜色的深浅和复眼发育状况的差别,就可以很清楚地将原始的蚁王、蚁后与补充型的蚁王、蚁后相区别。此外,在原始型品级中还有一些畸形个体,同一巢群个别工蚁有翅芽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