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部形态
二、内部形态
(一)消化系统
白蚁消化系统和一般昆虫的消化系统相似,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大段。前肠包括口腔、咽喉、食管、前胃和贲门瓣。咽喉左右两侧各有1条唾液腺,并有唾液管通至口腔。中肠有贲门瓣至马氏管着生处。后肠有马氏管着生处至肛门。白蚁后肠十分发达,包括膨大部分(称之为胃)、结肠、直肠和肛门。1991年卢宝廉曾以木白蚁科的胡氏边白蚁Marginitermes hubbardi(Banks)的幼蚁做了深入研究,分别对于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做了详细报道。
1.前肠 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肠管几丁质内壁有小刺,几丁质内壁形成一条条纵行脊,每条脊上横向排列2~3个突起,成鳞片状重叠,每个突起为掌状,上生8~10个小刺,刺尖向后,以防食物倒流。柱状上皮细胞上方有一层浓密的微绒毛,增加细胞吸收面,细胞下有清晰的底模,底模外为强大的肌肉层。贲门瓣位于前、中肠交界处,内腔有13个突起组成,12个突起按形态可分为4组,每组又分为3个类型,这3个类型的突起每组1个圆圈。使贲门瓣处狭窄而富有弹性,调节食物进入中肠。
2.中肠 内壁表面有很长的微绒毛,在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了一层“刷状缘”,使中肠大大增加了吸收面。中肠壁由柱状上皮细胞及再生细胞组成,细胞界限清晰。围食膜是中肠壁细胞或前段分泌的一种单层或多层的物质,围食膜表面有很厚的几丁质,它可以保护没有几丁质内膜的内壁,把食入的碎渣包围住,以免擦伤肠壁。围食膜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纤维质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充满蛋白质,用蛋白质酶处理后,即呈网状,围食膜的另一种成分是一种无定型的薄膜,充塞在网状结构间隙中或覆盖在网状结构之上。围食膜亦存在于后肠膨大处,可将共生的原生物及细菌包围住,围食膜为一超滤器,各种消化酶及消化产物均能自由渗透。
3.后肠 后肠前段膨大成葫芦形的胃,称为paunch,壁很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层表面有微绒毛,几丁质内膜内陷很多,弯弯曲曲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层下有底膜,底膜外有一层环肌和一层纵肌,细胞周围有很多微气管。葫芦胃内有一层很厚的围食膜,包围食入的碎渣及共生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大量的棒状、杆状、弧状的细菌属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还有个体较大的鞭毛虫类。这些共生物若暴露在空气中或有氧环境中很快死亡。后肠末端为直肠。直肠垫由6条平行排列,垫的横切面为半圆形,内壁的内膜表面有一层几丁质层,折叠成横向的沟,沟内陷很深。当直肠内充满粪便时,它可以变薄变粗,粪便排空后,,便收缩形成的内折几丁质内膜,内膜下为单层细胞,细胞层表面有短微绒毛,细胞外有底膜,最外为肌肉层。
白蚁消化系统结构复杂,不同类群形态各异,已有不少学者用前肠前胃内几丁质骨片、小刺的形态特征及排列方式作为白蚁的分类依据,得到一定结果。木白蚁科的堆沙白蚁属,其前胃骨片发达而坚硬,但白蚁科的许多前胃骨片则不甚发达,原白蚁的前胃几丁质构造也很简单,。这些形态构造可能与食物的含水量及其硬度有关,不同类群在各自的进化过程对于食物以及取食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选择,所以其前胃几丁质的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显示出不同类群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