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蚁王、蚁后和群体发育
2.蚁王、蚁后和群体发育
由蜕翅后的成虫结成配偶,这是一代新群体的开始。配对后经过大约1周,开始产卵。原始蚁后的生殖能力,在一生中并非始终如一。最初,产卵数量很少,尤其第一批产的卵为数更少。以后随着群体的成长壮大,产卵速率逐渐增大。直至衰老时又渐趋下降。而且,产卵也非一直不停进行,在气候或营养较差时,产卵也会暂时停止,黑冢白蚁Amitermes atlanticus Fuller的产卵活动就是呈间歇性的。在冬季4~5个月里,产卵常停止。但是,据报道,在我国的台湾乳白蚁和黑翅土白蚁的巢群内,周年都能发现卵粒,它们的产卵活动,是否也有间歇现象尚待进一步明确。然而在同一年中,产卵的速率仍可能略有高低的波动。土垄大白蚁的蚁后在培养皿中24小时内可产卵2949粒,每分钟约产卵2粒。有人观察非洲的某些筑土垄白蚁的蚁后,在1昼夜内产卵36000粒。蚁后不产卵将被淘汰,黑冢白蚁的蚁后在丧失产卵功能时,即被工蚁包围,并在蚁后腹壁猛烈吸吮,连续几个昼夜,终至仅剩一张干皮。
在一般新群体内产生的后代多数是工蚁,而兵蚁很少,并且完全不产生有翅成虫。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内的数量渐渐增多,兵蚁随之出现,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长。此时原来的蜕翅雄性成虫成为蚁王,其体态变化很少;而原来的蜕翅雌性成虫称为蚁后,蚁后腹部随着怀卵量的增加,逐渐增长,最后变得十分膨大。等群体达到一定年龄和大小时,群体即产生下一代的有翅成虫,以便再次分飞,移植。周而复始,又有更多的新群体发生,白蚁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产生下一代的新群体,延续其种族。
我国白蚁学家黄亮文、陈丽玲于1974年从广州地区采到台湾乳白蚁Coptotemes formosauns Shiraki成熟蚁巢,并在室内饲养,当年便出现有翅成虫分群,随之收集100多对有翅成虫,分别饲养,日常添加食料和水分,1980年剩下7个蚁巢,其中2个蚁巢留在室内饲养,继续观察,其余5个蚁巢埋放在广东清远城镇附近的郊野。前后整整经过8年的时间。于1982年5月,室内饲养的巢群第一次出现分飞的有翅成虫。该巢群当年共分飞5次;关于埋在清远野外的巢群亦于1984年4月下旬发现巢群扩散的迹象,在桉树上出现了分群孔,证实了埋在野外的巢群,前后经过9~10年也出现了新一代的有翅成虫。以上事实证明了台湾乳白蚁从分飞后配对的有翅成虫开始,到产生下一代有翅成虫需要8~10年的时间。也就是
说,8~10年的巢群是台湾乳白蚁的成熟时期。这一成果引起许多白蚁学者的注意。
上述室内饲养的台湾乳白蚁成熟巢群仍继续饲养观察。1995年李桂祥、黄亮文、戴自荣对该蚁群的分飞现象以及出现有翅成虫雌、雄性比等做了系统报道。
结果表明,一般雌虫占少数,初期雌虫更少,仅占9.52%,最高可达41.60%。但1992年和1993年连续2年仅见雄虫,不见雌虫。据分析,可能原始蚁后死亡,由补充型蚁后替代之后,所有若虫和产生的有翅成虫在一段时间内全部都是雄虫,这种现象将持续多久,才能恢复性比正常状态,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有翅成虫的分飞是白蚁扩散繁殖、延续后代的主要途径。此外,有的白蚁种类还可以通过移植部分群体,产生补充型蚁王、蚁后,繁殖后代,分群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