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蚁巢结构
(三)蚁巢结构
有许多种白蚁的巢穴比较复杂,蚁巢结构上的分化较为明显,由几个不同的部分所组成。往往在靠近蚁巢中央部分有一个扁形厚壁而坚硬的土腔,专供蚁王、蚁后居住,这就是“王宫”,也被称为“王室”。 王宫壁上往往有上数的小圆孔,与王宫外相通,工蚁和兵蚁可自由出入,蚁王、蚁后除非常情况下由工蚁另辟门径迁移外出,通常一直生活于王宫内。王宫外围常有不同构造,乳白蚁的王宫外围主要有许多片状结构,呈同心圆形式包围,蚁巢最外层常有多孔状疏松结构。如果蚁巢位于土壤中则最外层是泥壳结构。黄球白蚁Globitermes suphureus(Haviland)的王宫位于蚁巢的下部,王宫以上的土垄部分大致可分为不同的3层最里层为黄色松软的多孔部分,中层为黑色松软的片状部分,外层为坚硬多孔的土质部分,最外为一层泥壳。在大白蚁一类的蚁巢中,除土质王宫外,主要为许多泥骨所隔离的腔室。
许多白蚁不止建造一个蚁巢,而是在邻近地点,分散建造几个蚁巢,,各巢之间有蚁道相通。蚁王、蚁后所居住的巢穴称为主巢,其余仅有其他品级而无蚁王、蚁后的巢穴则称为副巢。大白蚁一类的巢体本身就是由许多分离的腔室所组成,集中在一处的腔室只相当于一个蚁巢。但这类白蚁有时也可在分开的地点建造两组腔室,分别构成主巢或副巢。
每个蚁巢都有若干条通向巢外的坑道。这些坑道是工蚁、进行兵蚁巢外和巢间活动往返通道,称为蚁道。蚁道也有种种不同形式:在邻近蚁巢处的蚁道比较粗大,数目比较少,离巢愈远的地方,蚁道的口径愈细,分枝比较多,最小的蚁道只能容一两只白蚁通过。蚁道也可以通过扩建改造,转变为巢腔的其他结构。修建在木材、树干外表或地面上的蚁道一般只是临时的结构,这类蚁道有的呈条状,有的呈片状被分别称为泥线和泥被,用以区别于隐藏在内部的蚁道。泥线和泥被不仅可以作为往返的通道,同时也可以作为白蚁进行取食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分腔室的蚁巢内各腔室之间也有蚁道沟通。
每年分飞季节到来时,在蚁巢上方或蚁巢附近的地面或树干、木材的表面上出现一种由泥土堆集而成的临时结构,形状扁平或呈耸起的圆锥体,俗称“羽化孔”或“移植孔”。在移植孔下发有坑道与蚁巢相通。有些种类白蚁巢的移植孔下方有扁平的腔室,是有翅成虫在未分飞前的临时停留地点,这类腔室称为“候飞室”。在分飞时,由工蚁将封闭的羽化孔打开,有翅成虫便因此蜂拥而至,四处分飞。分飞完毕后再由工蚁将羽化孔或孔口下方的通路加以封闭。不同种类的白蚁其羽化孔的形状,大小和数量以及分布等都有一定的区别,有的种类羽化孔只有两三个,有的则多达十几个、几十个或更多个。黄翅大白蚁羽化孔几乎与地面平,或稍凹陷,呈月牙形;而黑翅土白蚁的羽化孔(即分群孔)呈锥状突起,小丘状,高为3~4厘米,底径一般为4~8厘米,黑翅土白蚁最大的羽化孔。其突起高可达10厘米,底径达12厘米。黑翅土白蚁在分飞前15天就开始修筑羽化孔。而海南土白蚁的羽化孔仅在分飞时才突击修筑,其羽化孔长为2~3厘米,宽为1~1.5厘米,呈扁条状微孔,其数量少则1~2个,多则7~8个,无候飞室。分飞时,有翅成虫直接由羽化孔出飞。
以上所举的是成熟蚁巢结构的一般状况,事实上蚁巢也和蚁群一样,也有从小到大防治的过程,同一种白蚁不同巢龄的蚁巢,无论在大小、形态以及修建的位置都有一定的变化,由一对蜕翅成虫修建的最早的蚁巢只不过是一个小型的腔洞,在土壤和木材内的位置一般也较浅。随着群体的进一步发育,数量不断地增加,巢腔也逐渐扩大,依照不同种类的生物学特性逐渐出现各种复杂的蚁巢结构,同时也伴随着位置的移动。旧巢被遗弃,而在邻近地点扩建新巢。台湾乳白蚁的最初建巢地点建巢地点多在建筑物的基部,随后常沿建筑物上方发展副巢,建立新巢。黑翅土白蚁随着巢龄增加,其巢位移动的方向往往由浅入深。
本文由南京长江白蚁防治中心 提供!www.njbyf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