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2052831 15365124771

  • 1
  • 2
  • 3

新闻栏目

业务范围

4.化学屏障

4.化学屏障

 化学屏障技术是通过采用化学药剂滞留喷洒(或涂刷、浸渍)的方法在白蚁源与保护目标(如建筑物、木质建筑构件)之间形成一个隔离带,使白蚁不能穿越,从而保护特定的目标不受为害。化学屏障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用于针对地下白蚁、树巢白蚁和干木白蚁等生活类型的白蚁,也是我国目前在房屋建筑预防白蚁工程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化学屏障根据白蚁的生活习性,针对建筑物中容易受到白蚁危害的部位而设计。目前常用的防治白蚁的化学屏障包括在建筑物的四周和基础构筑的毒土屏障和对建筑用木构件进行的预先化学处理。毒土化学屏障依对白蚁形成的阻隔面分为水平屏障和竖向屏障两部分,水平屏障是指采用化学药剂对房屋底板下面和周边水平方向的土壤进行定量喷洒处理,防止白蚁通过地下途径从竖向方向侵入房屋。设置位置在建筑物的底层室内外的地坪土层,包括建筑物与土壤的所以交接部位,形成一个毒土面;竖向屏障是指采用化学药剂对房屋底板下面和周边竖向方向的土壤进行定量喷洒处理,防止白蚁通过地下途径从水平方向侵入房屋。设置位置在建筑物底层内外墙基两侧和地下管道出入口周围,处理部位必须围绕建筑物或管道出入口首尾相接形成毒土圈,不得出现间断。

设置化学屏障的施工宜1次完成,对于工地环境复杂多变、屏障无法1次设置完成的,应依照工地情况分次进行药物处理,并在施工平面图上标明每次施药的位置、浓度、时间等,每次的施药处理必须与上次施药很好地连接,保证整个屏障系统的完整性。完工后的化学屏障(包括水平屏障和竖向屏障)必须在地骨下面保持连续,防止白蚁利用可能的空隙或漏洞进入建筑物。为避免污染水源,在距水源至少6米以外区域、地下水位以下区域或经常遭受水浸区域,严禁设置化学屏障。

用于设置化学屏障的药剂,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降解直至失效,或随着地下环境(如地下水、人工挖掘等)的变化而逐渐漂移乃至消失,为了在化学药剂分解之后能进行补充施药,修复化学屏障,人们采用网状结构系统用于药剂重复处理。对于木白蚁和树巢白蚁,可将药剂直接施入白蚁形成的空洞中或栖息的木材内。新的化学屏障的应用技术还包括将药剂与纤维或塑料片结合,构成席状材料,避免化学品与土壤直接结合。

为了控制地下白蚁的危害,从20世纪开始,土壤处理被广泛地应用。最初,人们希望通过土壤处理,使通过土壤的白蚁被彻底消灭,但以后发现,这样的处理仅仅是在白蚁的侵入源(蚁巢)与被保护的建筑物之间起到一个屏障的作用。在1930-1950年,用于土壤处理的药剂主要包括亚砷酸盐、三氯代苯、DDT、五氯苯酚、杂酚油和二溴化乙烯。1952年,在美国,经过南密西西比地区历时5年的有效性试验,氯丹正式推出市场。随氯丹之后,其他环戊二烯类杀虫剂如七氯、艾氏剂和狄氏剂,也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白蚁的控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廉价的化学杀虫剂一直提供了持久的驱避性的土壤屏障,并且是20世纪前半叶白蚁控制行业最重要的处理方法。

由于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环境持久性和对公众健康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退出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氰戊菊酯)和一种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逐渐成为市场销售的土壤处理杀白蚁剂。最近几年,由于新的药剂持效期相对较短,在一些地区或处理现场,使用这些药剂形成的土壤屏障在白蚁危害的控制中失败,甚至即使按照标签的浓度和使用量使用,在预防处理中形成的连续的土壤屏障实际也有可能失败。尽管如此,由于在白蚁预防处理市场中的强制性的使用要求,土壤杀白蚁剂仍将继续被使用。而在灭治处理中,在迅速减缓白蚁活动的过程中,液体杀白蚁剂仍起重要的作用。

按研究是否对白蚁具有驱避性进行区分,用于特处理的白蚁防治药剂目前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属驱避性的药剂,如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另一类属非驱避性的化学药剂,如毒死蜱、吡虫啉、氟虫腈等。非驱避性化学药剂形成的屏障,由于不会被白蚁察觉,更多地白蚁个体会进入或穿越屏障,因此会相对更多地杀死白蚁的个体,有些有效成分甚至能通过这样的过程被白蚁个体携带并在群体内传播,产生一定的种群控制效果。药剂的驱避性会随着药剂使用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发生变化。如对毒死蜱是否属于非驱避性的药剂存有不同的意见,其原因就在于作为非驱避性的药剂,药剂使用浓度和使用量的增加会使其产生驱避性。

目前,设置土壤化学屏障普遍使用的药剂和推荐使用浓度:毒死蜱,0.5%1%;联苯菊酯,0.06%0.12%;氯菊酯,0.5%1%;氰戊菊酯,0.5%1%;吡虫啉,0.05%0.1%;氟虫腈,0.0625%0.125%;溴虫腈,0.125%0.25%等。推荐量的使用量均为5/㎡。

毒死蜱是美国Dow化学公司于1965年开发的广谱杀虫剂,30多年来在全球农业害虫、家庭害虫领域广泛应用,是800多个产品的有效成分,在80多个国家登记。我国曾多次列为重点发展品种之一。200068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毒死蜱采取了限制使用的行动。此行动基于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食品质量保护法案》,要求EPA2006年前对所有有害生物防治剂进行更严格的重新评估,目的是在2006年前降低农药使用量的30%,以进一步降低与农药的接触,特别是降低农药对儿童的接触量。

吡虫啉被认为具迷踪效应。当药剂施于土壤后白蚁并不能觉察到药剂的存在,因此药剂不但能通过胃毒和触杀作用杀死白蚁,同时,接触到微剂量吡虫啉的白蚁,会通过相互之间的唾液交换,使药剂在白蚁群体中传递,扰乱整个白蚁群体的生活习性,主要表现为,白蚁个体丧失取食和饲喂幼蚁以及自我清洁的习性,最后感染土壤病菌,从而导致整个巢群的灭亡。

氟虫腈被认为既能形成毒土屏障,又具延缓的致死作用。其专门用于白蚁防治的制剂特密得Termidor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传递效应Transfer Effect”,未接触药剂的白蚁个体与接触药剂的个体发生接触,会发生死亡。

总之,用于建筑物白蚁预防的药剂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对白蚁有较好的药效;对哺乳动物低毒;水溶性差,不会污染地下水源;在土壤中迁移性差;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持续期长;生产成本低,配制容易。

我国的化学屏障防治白蚁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进入鼎盛时期,至今仍是房屋白蚁预防上采取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技术在蚁害地区的推广应用,使广泛范围内的建筑物遭受地下白蚁危害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因此培养出一个庞大的产业。早期的化学屏障首选药物是氯丹,由于效果好、残效期长、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氯丹被禁用后,替代药物的持效期明显缩短,而二次或多次施药也往往因环境所限而难以做到,化学屏障的持续性受到质疑。且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化学屏障技术也备受争议。

本文由南京长江白蚁防治中心提供